小樽运河区:起死回生的“北方华尔街”
文 / 邹游

提到日本的冬天,人们立马会想起大雪纷飞的北海道。距离札幌30多公里,被称为“浪漫之都”的港口小城小樽,绝对算是北海道最炙手可热的冬季旅行目的地之一。特别是小樽运河沿线,银行旧址和商业店铺遍布,被称为“北海道的华尔街”,代表性的“灯之市”与“雪灯之路”活动持续整个冬季,吸引大批游客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作为北海道主要港口之一,小樽运河区近百年来经历了繁盛-衰落-复兴的发展历程。

图片.png

北海道从原住民阿伊努人居住的荒野到如今的经济大省,变化可谓翻天覆地。但土地是有记忆的,许多地名还保留着原住民特色。比如小樽(Otaru),就来源于阿伊努语,原意为“沙滩中的河流”。

若要严谨地考证,这条原住民古时曾见到的河流,早已不知消失于何处。但巧合的是,小樽近代百年的兴衰,确实与一条真实存在的河流紧密相连――位于城市东部港区的小樽运河。

小樽位于北海道西海岸中部,因拥有天然良港和煤矿资源,在20世纪初成为北海道最重要的货运码头,是当时北海道的经济中心。为便利港口货物运输装卸,当地于1914年开始开凿小樽运河,前后用了9年时间才全部完工。同时,运河沿岸亦兴建起诸多配套货仓,许多银行也开始在此聚集。可以说,正因有运河带来的便利运输条件,小樽经济才得以进入高速发展期。作为最早开发的城市中心,运河沿线被称为日本的“北方华尔街”。

然而好景不长,上世纪60年代之后,由于小樽市周边禁止开采矿产资源,距离札幌更近的石狩港取代了小樽的外港职能,其经济发展一落千丈,错过了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期。运河周边基础设施年久失修,仓库逐渐废弃,不复往日的热闹。

图片1.png

1966年 , 为了解决运河区水陆交织导致的交通不便 , 小樽决定将“一劳永逸”的“填河造路计划”纳入城市规划,曾繁盛一时的运河面临填埋危机。

是埋还是留?人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“运河论战”,一些市民更是自发地组织了“小樽运河保护协会”,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“保河运动”,并整整持续了16年。

没想到,被新闻广泛报道的“保河运动”竟成了古旧运河风貌的免费广告,引来了大批游客。这亦促使“填埋派”重新思考运河区的未来。

最终,小樽市决定,综合各方意见,重新挖掘运河价值。将河宽的一半填土造路,形成一条全长1100米,景观尺度宜人的步行街。保留部分桥梁和沿岸有价值的历史建筑。改造中,秉承砖石合用、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外貌修缮,并为闲置建筑安排合理用途(如博物馆、复古酒店、邮局、商铺、食肆、旅游服务中心等)。复建20世纪初颇有历史感的煤气灯座,安置表现小樽历史和特色的浮雕,将小樽运河区打造成旅游“新引擎”。

同时,小樽亦积极发挥身处北海道的优势,配合北海道的雪景和雪文化,打造冬季节事活动。每年,大约从12月上旬开始,小樽运河沿线商铺会联合举办“灯之市”:不仅在大街上挂满绚丽的灯饰,还会举办小型演出、玻璃灯具节,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。而2月开始的“雪灯之路”,家家户户都会在路边点上特制玻璃装饰的蜡烛,运河周围也会被彩色的玻璃浮标灯装点(小樽渔民早期用玻璃浮标捕鱼,后玻璃工艺品成为当地手工业特色)。洁白的冰雪,温暖的灯烛,浪漫的运河,共同构成了小城如诗如画的冬季风景线。

如今的小樽,虽然城市规模不大,但已经成为北海道第二大旅游目的地,仅次于首府札幌。

如果说,小樽从小渔村到“北方华尔街”的崛起,是坐拥区位和资源,得来全不费工夫的“躺赢”。那么,其从“过气商港”到“浪漫之都”的复兴,则蕴含着市民对城市历史深沉的依恋,以及保留传统、破旧立新的智慧。


人与城市总第68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