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:一眼千年
文 / 乔亮亮

古九州,是大禹治水之后因地就势对治所的划分,是上古中华先民栖息生养的地理范围,后人将其指代中国,作为民族记忆的根源和象征。地名沿用至今的“青州”,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,我心向往之。

乔亮亮.png

乔 亮亮
       Qiao Liangliang
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总体规划所高级工程师 注册城乡规划师
Wuhan Planning & Design Institute Master Planning Division Senior Engineer Registered Urban-Rural Planner

得知有幸参与编制青州市国土空间规划,我迫不及待打开典籍, 在历史中与青州相遇。五行学说,“东方属木,其色为青,生机所在”,青州因此得名,取生生不息之意。此后漫漫五千年, 青州作为西起泰山、东连东海的交通枢纽,创造了繁荣的半岛经济,孕育了灿烂的东夷文化,“海岱惟青州”名扬九州。

2019年金秋,怀着满满敬意,我踏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。然而,初到青州时看到同质化低水平的现代建筑、稀疏的人流、大量仿制的古建和寺庙,我感受到了如同一个老者般沉暮的气 息,既有少许失望,还多了一份惋惜。从西晋至明清,青州 一直是高级别行政区,如今却仅为一座人口约50万人的县级市, 这表面是行政层级的降低,背后是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和高 水平公共服务资源的缺失。在现代化发展的十字路口,一座古城如何重现辉煌,行走在青州,这个困惑伴随着我,如影随形。

第48页-119.PNG

青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所县级综合性博物馆, 馆藏文物四万余件,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超千件,现存的明代 赵秉忠状元殿试卷、东汉“宜子孙”玉璧、战国玉人、龙兴寺 佛教造像等文物举世无双。置身博物馆,北齐时期鎏金佛造像无声伫立,“东方维纳斯”名不虚传。历史长河中,她们淡然超脱,静待王朝盛衰起落,笑看过路芸芸众生,那每一个 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凝视,都是一眼千年,刹那永恒。

走出博物馆,我造访驼山的石窟佛造像、云门山的摩崖巨寿、 玲珑山的魏碑书法、范公亭三贤祠、偶园、衡王府石坊、元代真教寺、满洲旗兵城等等。用脚步丈量青州,这些瑰丽的历史文化遗存,犹如时光播撒的一路珠玑,昔日光辉,今始流芳,让我不禁感叹,历经风霜的文物古迹已是如此令人惊艳,昔日古都青州该是何等的卓越丰姿。

领略了青州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,我心中的答案似乎清晰起 来,对国家而言,在全面建设社主义现代化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保护和利用好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, 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文化,进而彰显文化自信和国家精神,青州这样的历史古都不可以、也不可能缺席。对青州来说,时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潮,在严格保护的同时,活化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,成为文化复兴大道上响亮的国家名片, 是青州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。

行至此,我急切地想了解青州古街古城的保护利用现状。漫步青州古城中,沿街建筑已得到妥善修复,改造成各式各样的商铺,四面八方的游客操着不同的方言熙熙攘攘,但同质化的商业氛围,总少了份历史沉淀感和文化认同感。来到东关街和昭德古街,却又是另一番景象,与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数千年前,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商人聚居于此,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穆斯林区,如今这里依然保留了原本的生活状态,笃定地隐于市间。但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,杂草丛生的青瓦屋顶、开裂斑驳的房屋立柱、残缺不全的城门城墙,又让人不禁担忧,担忧年久失修的古街未来的命运。青州与所有古都一样,面临着平衡保护和利用的“度”这一永恒的选择题,既不能一管就“荒”,也不能一用就“毁”,时刻考验着这里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。

第49页-122.PNG

第49页-123.PNG

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,没有一座城能置身事外,也没有哪座城市能独善其身。如果青州可以驶入一个新时代,那么优秀的规划师,或许就是乘风破浪的舵手。不觉想起那些伫立在博物馆的佛像,无声的文物和千年的凝视,她们也许仍会伫立在未来的某一天,不,她们一定就在未来,等待着更美丽更厚重的璀璨青州。

人与城市总第69期